您当前的位置: 公路货运 > 新闻动态 > 专委会工作动态 > 详情

何黎明: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为建设物流强国而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4日17:06

——在物流行业庆祝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二О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现代物流业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历程,展望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探索物流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以激励我们迈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征程。

一、我国物流业的历史性变革

我国物流业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四十年来,物流业经历了从理念传播、实践探索、产业地位确立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11月,国家物资总局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赴日本考察,首次将“物流”概念引入国内。1979年6月,中国物资工作者考察团到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这是我国代表首次参与国际物流研讨活动。随后,介绍物流知识的专业文章开始出现,物流专业著作相继出版,国外专家来华举办讲座,国内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积极投入现代物流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播。

在此基础上,1984年8月,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研究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出任会长。1989年4月,由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一个国际物流会议——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举办。1990年7月,中国物流研究会与1980年成立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余啸谷任会长)合并为中国物资流通学会。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更名为中国物资流通协会(马毅民任会长)。这一时期物流知识启蒙和理念传播,为我国物流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通过引进、借鉴国外物流理念,物流实践开始探索起步。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搞活企业、搞活流通、培育市场”的一系列改革,逐步突破“计划分配、统一定价”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88年设立的物资部推进物资配送专项行动,1991年“八五”计划提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设立专项基金,由物资部、国家体改委先后在无锡、石家庄、沈阳、上海、武汉等地开展物资流通综合改革试点。物资配送成为当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和物流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流通和物流引导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开始发挥。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生产和流通企业破除“大而全”、“小而全”模式,扩大物流外包,改善物流管理。跨国物流公司“试水”中国物流市场,带来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模式。民营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加速成长。国有物流企业转变观念,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出现了“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深圳、上海、天津等地把物流列入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发展。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提出,“要把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上升到1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9亿元上升到4.3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上升到4.2万亿元,分别增长30倍、28倍和119倍;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4.4倍和4.8倍。国家开始大规模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到2001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01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69.8万公里,内河航道12.15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155.36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76万公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为物流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现代物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启了“新纪元”。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就物流发展发出的第一个专题文件。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陆江为首任会长),成为我国物流行业第一家综合性社团组织。2003年12月,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同年9月,第一次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在此期间,由政府部门领导,行业协会牵头的物流标准、统计制度、企业评估、科技进步、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理论研究、舆论宣传等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为物流产业地位确立和物流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标志着物流业的产业地位正式确立。2007年,中央军委文件作出“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的重大部署。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第一个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纳入当年“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聚焦中国物流顽症》系列节目,集中报道我国物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引起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广泛关注。同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物流国九条”,着力破解物流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障碍。

进入新世纪的头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0.45%。到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2年,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德、日等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进入中国。这十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增加值的增长幅度都在20%左右,物流企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物流50强”排序,入围企业“最低门槛”由最初的2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0.3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多次考察物流企业,从国家战略高度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把物流业的产业地位提升到基础性、战略性高度。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同年,国务院把“互联网+”高效物流列入“互联网+”重点行动之一。2016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及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新时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作为督查工作重点。产业地位逐步提升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

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是这一时期物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从2013年开始萌芽,到“互联网+”物流探索愈发成熟,物流业投融资进入高速成长期。2015年物流互联网平台成为投资热点。2017年,物流类企业加快进入资本市场,年内有8家企业跻身国内主板,5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45家登陆国内“新三板”。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跨界整合,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有效应用。现代供应链、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无车承运、共同配送、托盘共享、挂车租赁等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加快普及。应急物流、绿色物流、军民融合物流打开了新局面。

经过四十年发展,我国物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

一是为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重大贡献。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50多万亿元,支撑了GDP总值超过80万亿元;全社会货运量472亿吨,货物周转量19万亿吨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全年快递业务件量超过400亿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为14.6%,比有记录的1991年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物流业加速发展为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产业升级、流通业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家现代意义物流企业成立至今,全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数已近40万家。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5355家,其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5A物流企业293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电商、快递、汽车、冷链等细分市场领域,出现了追赶或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从第一个物流园区启动到现在,我国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1600家。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三是物流人才队伍加速成长。目前,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以上,成为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之一。自2001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以来,全国已有610多所本科院校和近2000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了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系列物流人才教育体系,在校生规模达50万人。在职培训同步推进,已有60万人参加了物流、采购等职业能力等级培训与认证,多层次、全方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四是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趋于完善。自2003年9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以来,已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68项、行业标准52项、团体标准15项。自2004年10月物流统计制度建立以来,已形成社会物流统计、物流业景气指数、公路运价指数、仓储指数、电商指数、快递指数等系列。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2005年7月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国内知名、世界有影响的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自2002年11月省部级奖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已有1330项获奖。自2007年11月经人事部批准,评选表彰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来,已有159个单位、662名劳动模范和127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不断引向深入。

五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层面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时的15个成员单位,到中长期规划涉及33个部门。十几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规划、政策,支持促进和规范发展的物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行业社团组织深入企业调研,积极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府决策。政府、企业和协会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回顾我国物流业四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深刻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现代物流业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必须培育市场主体。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活动的主体,只有做强做优做精物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物流产业。四是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正是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激发了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五是必须坚持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采用科技进步成果,提高物流运行的科技含量,才能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能。六是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保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七是必须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物流业既是劳动密集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只有注重物流教育和在职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八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物流业是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业,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只有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协同治理机制,才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为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物流业四十年发展的成果,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全行业广大企业和职工的努力奋斗,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老领导、老前辈的领导、指导。在回顾总结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为物流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专家学者和行业组织的推动者;不会忘记曾经担任物流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老领导,袁宝华同志、陆江同志、马毅民同志、桓玉珊同志、靳玉德同志、武保忠同志和丁俊发等同志所作的杰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并向全行业全体从业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二、新时代新物流的新使命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物流业多项指标排名世界前列,论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物流业发展中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然较高;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物流运行能力和效率不平衡;物流供需衔接较弱、基础设施网络配套不够;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物流市场治理体系和能力有待加强;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任务艰巨。总之,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流需求还有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国家物流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打造世界“物流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国家物流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深入推进,成为新发展的强劲引擎。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将深刻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积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物流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精益化趋势明显。要素成本增长较快,企业盈利能力持续走弱,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多项重大环保政策陆续出台,绿色物流转型压力较大。

从政策环境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行业治理难度日益增加。物流业管理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与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物流运行模式不相适应。近年来,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存在落实不到位、推进速度慢、地方协调难等问题。新兴物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也对物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做出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安排。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物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物流强国”建设应及早谋划,尽快启程。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部署,深入开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要坚持“协调”发展。协调稳定与发展、创新与变革的关系,在新的高度上建立新平衡,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产业链环节之间、军民之间均衡发展。

要坚持“绿色”发展。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积极推进物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和绿色配送,重视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做好资源循环利用。

要坚持“开放”发展。配合“一带一路”建设要求,跟随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适应主动开放市场的需要,建设配套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国际物流话语权。

要坚持“共享”发展。探索“共享经济”新模式,整合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行业治理体系,使全体从业人员和我们的服务对象一起共享物流业发展的新成果。

三、建设物流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设“物流强国”是新时代赋予新物流的新使命。从长远看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近期需要重点突出、务实推进。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做好物流服务保障。适应“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业、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区域物流布局;顺应“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军事物流和社会物流兼容、应急物流和平时物流兼顾的物流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物流服务网络,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

二是顺应产业升级趋势,推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物流向社会化、服务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产业物流融合发展平台,提供平台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业深度介入各相关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开展销售、生产、采购及逆向物流预测预警,更好发挥物流业的支撑服务和先导带动作用。

三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资源集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模式先进,行业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和专业化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升自动化、柔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是双管齐下,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物流税费、通行、融资、用地、审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方面引导物流企业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输结构。引导工商企业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从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乃至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转变。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供应链等新模式和智慧物流等新技术,降低全链路物流成本。

五是推进互联互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协同。科学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加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型消费城市、重点制造产业集群的枢纽设施配套。打造“百驿物联”等公益性服务平台,促进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发挥社会物流网络整体效能。规划完善城市物流网点布局,科学制定配送车辆通行规则,缓解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鼓励供应链创新应用。推动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引导工商企业聚焦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协同创新。加强数字供应链、智能供应链研究,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七是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广智慧物流。制定智慧物流专项规划,编制智能物流技术装备路线图,开展重大智能技术装备的科技攻关。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智慧物流模式创新。出台财税引导政策,解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出现的数字化治理问题和政策障碍。要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流互联网,引导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八是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低碳物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清洁车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分阶段分步骤引导不达标车辆退出市场。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开展绿色物流、绿色配送、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等科技攻关,支持液化天然气车辆、仓库屋顶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装备设施应用。鼓励托盘循环共用、集装箱多式联运、挂车共享租赁等绿色装备设施共享。

九是立足长远发展,培育物流人才队伍。加强物流领域理论研究,逐步完善物流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化、定制化职业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落实行业保险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社会福利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关心关爱行业劳动者,增加行业归属感、荣誉感。

十是夯实行业基础工作,提升市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的作用,围绕“物流强国”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符合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和地方协调,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出台新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便民服务措施。开展平台数字化治理,创新“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企业”的监管方式,推进诚信体制建设,营造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物流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大家一起参与和见证了这个历史性进程,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为建设“物流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