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通知,将武汉生产服务型等30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建设名单。从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牵头发布7批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共包括181个枢纽,实现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相关枢纽积极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加大管理、技术、服务创新,优化物流作业流程,推广先进组织模式,提升运营一体化水平,在物流网络中的基础支撑和组织核心作用日益突出,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和枢纽经济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演进历程:七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1、第一批(2019年,23个):填补空白阶段
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3个枢纽入选。枢纽所在区域、类型分布相对均衡,有利于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一时期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填补空白的阶段,重点依托已投入运营、发展潜力较大、区域带动作用较强、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设施,推动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基本框架和重要支撑。
延伸阅读: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2、第二批(2020年,22个):加速建设阶段
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2个枢纽入选。前两批共布局建设了45个国家物流枢纽,枢纽网络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这一时期是国家物流枢纽加速建设阶段,国家物流枢纽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关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区位优势突出,空间布局、建设运行等基础条件较好,建设方案及推进落地的总体思路相对成熟。
延伸阅读: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3、第三批(2021年,25个):网络织密阶段
“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5个枢纽入选。这一时期,国家物流枢纽网络进一步织密,前三批70个国家物流枢纽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4、第四批(2022年,25个):功能提升阶段
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5个枢纽入选。前四批95个国家物流枢纽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时期的国家物流枢纽呈现出枢纽协同能力增强、多式联运功能突出、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等显著特征。
5、第五批(2023年,30个):全面覆盖阶段
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30个枢纽入选。至此,前五批共布局建设了125个国家物流枢纽,枢纽网络覆盖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全面覆盖。这一时期的国家物流枢纽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较强;二是聚焦打造“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的高效物流服务网络,覆盖范围较广;三是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在引领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第六批(2024年,26个):网络强化阶段
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6个枢纽入选。前六批共布局建设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提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阶段性目标。这一时期的国家物流枢纽在服务产业发展、吸引各类要素聚集、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方面呈现出更为突出的特征。
7、第七批(2025年,30个):产业融合阶段
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30个枢纽入选。其中,从枢纽类型看,本次入选名单中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总数达到19个,占比为63%,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我国枢纽经济加快发展。新一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紧密融合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二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服务区域对外开放;三是提升运行效能,助力降低物流成本。
延伸阅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武汉生产服务型等30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建设名单
二、发展特征:入选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特点分析
1、枢纽总体布局建设进展迅速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新增26个国家物流枢纽,对部分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出共有15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将7批共181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重点建设名单,占规划总数的79%,提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的阶段性目标,反映出枢纽总体布局建设进展迅速。
2、物流紧密融合产业趋势凸显
国家物流枢纽通过发挥物流服务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与制造、商贸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根据7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演进,每批入选名单中枢纽类型由陆港型、港口型相对较多逐步转变为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相对较多,特别是第7批入选名单中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占比达63%。这一趋势也表明枢纽建设正向着“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水平显著提升。
3、“东强西弱”的格局逐步改善
从规划布局层面,《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中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将有效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从建设运营层面,近年来纳入建设名单的枢纽从偏向东部地区到逐步实现区域平衡,中西部物流网络布局得到完善。中西部物流枢纽占比的提升,标志着我国物流业从追求“大动脉畅通”转向构建“全网络协同”,更均衡、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物流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4、枢纽综合运行效能持续提升
入选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通过积极推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不断创新运营模式等措施,实现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效率提升、要素资源整合。同时,积极推进供应链协同,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发展模式,通过提供效率更优、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解决方案,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枢纽、组织运行中心和服务高地作用愈加凸显。
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网络建设,是现代物流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当前,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布局的画卷正以181个枢纽节点构成的蓝图为基础,以“工笔细描”的精度进一步描绘。这幅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物流工笔画”,将通过三个层次的笔墨技法徐徐展开: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质量直接关乎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国民经济高效畅通,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要想锻造好国家物流枢纽这一“超级关节”,需要加强枢纽功能性补短板设施建设,促进仓储、分拣、配送等各类物流资源向枢纽集聚,不断增强枢纽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效率。
【工笔皴染:描绘渗透毛细的“物流经络”】
【精妙留白:培育产业创新的“要素磁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物流枢纽从物流资源整合、业务流程优化向供应链协同转变,深度嵌入区域先进制造、现代流通、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枢纽经济发展成效初显。未来,通过持续深入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将有助于形成现代物流与区域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为系统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发展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大规模生产消费需要的现代物流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