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公路货运 > 会议精彩回顾 > 详情

谢雨蓉:畅通大动脉 激活微循环 国家物流枢纽赋能消费提振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11:41 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

畅通大动脉 激活微循环

国家物流枢纽赋能消费提振

谢雨蓉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演讲

4月10日 广东·广州

图片

尊敬的吴司长、蔡会长,各位领导、专家、嘉宾:

上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本次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当前,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今天,我想从消费提振的角度,探讨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力方向和赋能路径。

为什么聚焦“消费”主题?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近期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提出8方面30项重点任务。从这些文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促消费”应该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消费带动投资,以消费引领创新,以消费促进增收以消费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应该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

过去,我们大多从生产端讨论枢纽经济,因为过去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围绕生产端展开的,而枢纽的核心功能就是集聚要素、配置资源,所以从生产端的角度去探讨枢纽经济的发展问题很正常。但随着整个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考维度。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支持包括广州在内的5个城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本次会议选择在广州来讨论这个主题也是比较适合的。今天我主要与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消费和物流的关系;第二个是物流枢纽作为一个组织中心,在服务消费有哪些短板;第三个是国家物流枢纽如何发力提振消费。

一、物流和消费的关系密切

物流和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统计数据来看,社会物流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两者的发展趋势是大致相同的。快递业务量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率,变化趋势也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物流与消费呈现出同频共振的特点。

(一)物流成本下降,释放消费潜力

近年来,我国物流与消费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消费活动离不开物流的支持,同时,在最终消费产品的价格构成中,物流成本占据了很重要的一块,不同行业和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服装类产品物流成本约占5%-10%,而生鲜类产品则高达15%-20%。总体而言,物流成本在整个产品售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全社会物流成本显著下降。我借助AI大模型,用北京市物流和消费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带动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高0.6个百分点,这个贡献相当明显。

(二)物流效率提升,重构消费体验

自2015年以来,全国重点地区快递服务的全程时限已从70小时缩短到53小时,降幅接近四分之一。不仅重点地区受益,许多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同样享受到了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以快递为例,次日达服务已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扩展至西藏、山南等偏远地区。整体来说,物流效率的提升重构了我们的消费体验。

(三)物流网络扩张,激活城乡消费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六批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和116个城市。以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特别是向基层的下沉,既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目前,每天有超1亿件包裹在农村地区进出。我用AI模型测算,从快递网点密度的角度看,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提高将近0.1个百分点,这个拉动作用很明显。

(四)物流技术创新,拓展消费场景

近年来,网上消费持续活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已接近三分之一。在物流技术的驱动下,线上线下逐渐由竞争走向融合发展,催生了众多新业态和消费场景。比如,智能分拣、无人配送、AI路径优化等技术使物流达到了“小时级”履约能力,催生了“一刻钟生活圈”消费模式。又比如,大数据推荐算法、AI主播、无人机、无人车、AI情绪感知等新技术,为用户带来了无感购物体验。再比如,智能报关系统、海外仓的仓管系统、海运散拼优化技术等,实现了无缝跨境零售。此外,随着物流领域新能源的应用和可降解包装材料技术的发展,极大带动了绿色低碳消费。

二、物流枢纽服务消费仍有短板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消费增长,然而,物流枢纽作为一个组织中心,在服务消费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发展不均衡,服务消费的辐射渗透能力不足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不适应分布广泛、分散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的规划,将在152个城市布局229个国家物流枢纽。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家物流枢纽还是区域物流枢纽,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源于过去我国经济运行模式是以生产为导向,生产相对集中,而消费则高度分散。因此,以生产为导向的物流枢纽布局多集中于经济发达、产业基础好的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物流枢纽布局还不完善。更为关键的是,中西部地区跟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距,难以有效支撑分散化的相对分布比较广的消费需求,这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不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共同追求。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物流枢纽布局较为完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然而,在下一个层级,特别是农村地区,物流的发展的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消费下沉的需求。

三是国际国内发展不均衡,不适应全球化消费需求。虽然境外物流枢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真正具备规模、质量和竞争力的枢纽仍相对较少,难以适应全球化的消费需求。

(二)效率待提升,难以满足不断提升的体验感要求

一方面,消费者对服务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即时消费趋势下,即买即用成为常态,消费者普遍缺乏等待的耐心;另一方面,消费热点快速轮换,带动上游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对物流枢纽在连接上游生产组织与下游流通消费环节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物流枢纽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潜力,这是由我国的消费结构决定的。尽管我国处在消费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结构差异显著。以中美为例,美国消费以富人阶层为主导,最新数据显示,疫情后美国10%的最富裕家庭贡献了49.7%的消费额,也就是近半消费是这10%的人贡献的;而我国约39%的相对富裕群体对整体消费的贡献也只有55%,也就是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对国内消费的贡献尚显不足,我国的消费是由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群体来撑起的,呈现出典型的大众消费特征。大众消费群体追求性价比,对物流成本没有太高的承受能力,因此,要支撑大众消费,必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枢纽也必须进一步推进降本增效工作。

(三)功能有短板,不适应消费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

在功能方面,我们仍存在一些短板。因为不能像满足生产型物流需求方式一样去满足消费型物流需求,两者还是不一样的。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还是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供谱系化物流服务产品。然而,我们物流枢纽恰恰在整合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运输资源整合上,陆港型和港口型枢纽对铁路资源的整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商贸服务型枢纽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弱。同样,除了空港型枢纽,其他类型枢纽对航空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比较弱。由于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多式联运等物流服务很难形成稳定的产品化、品牌化的服务,这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次,在创新性功能方面同样存在不足。生产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而消费则更为随机,对随机性的消费需求需要有些智能化辅助技术,以及低空经济这样新业态的支撑,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传统枢纽功能上的短板。

此外,在适应低碳消费、健康消费等绿色物流的功能方面还比较欠缺。例如,在150多个枢纽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仅为一半左右,新能源货车的使用率不到三分之二,这同样构成了功能上的短板。

(四)协同尚不足,枢纽、产业、企业没有形成合力

首先是枢纽之间的协同不足,无论是国家物流枢纽之间,还是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枢纽之间,均未形成完全的协同。业务关联性并不强,尚未形成组网联动运行机制,这导致难以支撑消费空间的拓展和地域上的下沉。其次,枢纽和产业之间的协同不足,生产型服务枢纽对上游生产环节的组织能力不强,商贸型枢纽对下游流通消费环节的组织能力同样不强,因此,在串联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全链条过程中,组织能力显得尤为薄弱,这也是枢纽协同不足的典型表现。此外,枢纽内部企业之间的协同也不足,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资源无法共享,整个服务体系难以共建共用,无法形成合力。这是枢纽当前在服务消费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

三、国家物流枢纽赋能消费提振几点思考

首先是织密枢纽网络,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枢纽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后,增加了26个枢纽,60%是在中西部地区,总计规划了229个国家物流枢纽。按照优化调整后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国家物流建设,促进物流枢纽网络相对均衡发展,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服务14亿人现代化生活的消费需求。

其次是推动组网运行,加强各枢纽之间业务联动。发挥国家物流枢纽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国家物流枢纽在大动脉上联动,不同类型枢纽在产业链上联动,不同层级枢纽在微循环中联动,国内枢纽与海外战略支点在全球消费中形成联动。让我们用国家物流枢纽有限的资源撬动更大的物流网络,来实现物流服务的扩展和整体降本增效。

三是对接通道走廊,构建生产流通消费融合发展格局。国家物流枢纽是点,物流大通道、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国家骨干流通走廊是线,整个城乡消费是面,点和线的紧密结合才能托起这个面。因此,国家物流枢纽要依托这些通道、廊道,强化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打造产业廊道和畅通流通渠道,托起全国城乡消费市场。

四是优化功能结构,打造消费引领型枢纽服务体系。把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以最终消费为引领,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细化枢纽类型,构建更加完善的枢纽体系。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重塑枢纽地位,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以消费牵引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枢纽与城市发展关系,让枢纽更好融入城市建设,更好服务于城市经济,这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