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枢纽发展与展望
胡江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
在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演讲
4月10日 广东·广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各位嘉宾:
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国际物流枢纽发展与展望》。主要向大家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际物流枢纽的作用。第二,国际物流枢纽的发展。第三,国际物流枢纽的展望。
一、国际物流枢纽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交易成本越低,经济就越有效率。因此,纵观全球,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德国、法国都将这一指标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当前,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各项政策文件也都强调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枢纽是实现多种物流功能的综合性物流设施,聚集了储存、运输、包装、加工、组装、分销、分拣、派送、海关清关等功能,并能组织航空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枢纽主要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交通线路和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节点,二是“通道+枢纽+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点,四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有机融合。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枢纽具有四点重要作用:首先,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保障,联接着产业上下游。其次,是全球货物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第三,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在某一地区吸收外资进入时,如果它的物流产业和枢纽体系成本高企、效率较低、衔接不到位,这一地区的营商环境就不具备首要优势,所以大部分外商进入中国,都选择在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投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那里营商环境好、物流成本低,而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则比较少。同样,从全球布局来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也相对较少,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国家,吸收的外资占全球外资70%-80%甚至更高。最后,是技术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动力源泉,枢纽体系是按照国际规则充分进行市场竞争的,可以通过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创新。
从类型上看,现代物流枢纽可以从空间和功能上划分为五类:全球型物流枢纽、区域型物流枢纽、区域型分销中心、城市型物流枢纽、城市型分销中心。其演变经历了从早期的城市型,慢慢过渡到区域型,最终到全球型的历程。这一过程中枢纽规模不断变大,要素在逐渐集聚。
二、国际物流枢纽的发展
目前,在现代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全球要素流动的新发展形势下,国际物流枢纽应运而生,是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国际物流枢纽的第一个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国际物流枢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自动化仓储系统,实现货物追踪、智能调度和优化库存管理,出现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形成等。第二个发展趋势是绿色化,地球环境不断改变,气温上升,碳排放不断增加,全球以欧美为代表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出台了碳排放相关的管理规定,比如欧盟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是全球第一个向碳排放量大的钢铁、铝等产品征收碳排放关税的管理机制。第三个发展趋势是标准化,包括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和同步评估。国际组织针对物流枢纽建立了一系列指数体系,世界银行出台了物流的业绩指数(Logistic Performance Index, LPI),世界经济论坛出台了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可贸易产品指数(Enabling Trade Index, ETI)。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原本不能进行贸易和投资的数字,例如股票指数、大数据等现在,都可以买卖和交易。此外,国际组织还强调全球物流枢纽的腐败问题,关注劳动者工作时间、劳动者基本工作条件、是否有强迫劳动等等。另一个与物流枢纽相关的指标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 BLI),枢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三、国际物流枢纽的展望
首先,从近几年大国的博弈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情况。2023年,美国人均GDP达到了8万美元,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而2023年,欧洲部分国家的人均GDP的水平是在下降的,可以看出欧洲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拖累。目前,美国国内存在着很多矛盾,面临两极分化,特朗普一系列的政策是美国不断加剧内部矛盾的体现。所以第一个趋势,就是国际经贸规则在不断变化,大国目前都在调整政策。
从全球GDP增速预测来看,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全球经济可能进一步进入萎缩的状态。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美国的GDP增速预测都呈下降趋势,这与物流紧密相关。从我国主要的经贸伙伴、投资伙伴的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欧盟、东盟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中,东盟主要是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欧盟主要是荷兰、卢森堡、德国、瑞典。IMF和OECD对我国经贸伙伴的GDP增速预测有增有降,总体来看,欧洲国家略有增长,但增辐总体较小,东盟国家增长普遍仍较快,但速度已有放缓趋势。
再看美国、欧盟的对华战略调整。美国的《国防战略(2018)》提出,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国防战略(2022)》提出,中国对美国构成最全面和最严峻的挑战。目前,美国对我们带来了两大风险:一是加征关税,二是下一步可能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可以看出,美国极大地破坏了国际规则,政策调整范围大。因此,我们在国际枢纽建设中也需要考虑对美国、欧盟等主要经贸伙伴进出口产品的情况。欧盟也是一样,欧盟不强调脱钩,而是强调去风险,欧盟的《对华战略文件(2019)》,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对手”;最新的《欧盟安全战略》提出,经贸“去风险”成为对华政策新基调,考虑的是怎么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加强对华的贸易。
当前,我国的经贸伙伴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美国长期是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在2018年,美国进出口份额占比为13.7%,但是经过6年中美博弈以后,美国的进出口份额占比现在降至11.2%,进出口都在下降,但相对而言,由于美国国内有强劲需求,所以我们对其出口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货物贸易伙伴中,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增长比较突出,这也是因为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结果。此外,随着中欧班列不断增开,近年来,我们对欧洲的出口规模和份额也在提高。
从地缘政治对全球投资的影响来看,以前,欧洲是吸收外资最佳区域。特朗普之所以要提高关税、实施一系列的反自由化的政策措施,实际上是为了产业回流、吸收外资。欧盟吸收外资从顶峰的9000多亿美元下降到现在的100亿美元左右,下降幅度非常巨大,所以可以看到,地缘政治对外商投资流入的影响很深。
全球物流枢纽有6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分别是东京、巴黎、伦敦、鹿特丹、圣保罗、越南,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港口型,也有城市型。从这6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其特色与反映的问题。如:东京的物流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产权私有,所以土地用地非常紧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复杂,最后一英里衔接问题明显。巴黎运用管理体制和工具,促进创新、多种运输模式协同。伦敦枢纽运用组合政策,促进创意产业和清洁技术发展。鹿特丹的特色在于循环经济、空间规划、多样化物流、大小枢纽协调。圣保罗-物流设施更新换代、城市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越南物流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物流业地位不断提升,年增长16%,占GDP的4%,但目前基础设施电力供应不足,土地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物流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综合上述环境形势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来看,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的发展趋势主要总结为四点:一是基础设施硬件的互联互通。国家之所以倡导“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加强互联互通,包括交通一体化、工具现代化、数字绿色化等等,这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的。二是经济贸易关系的自由便利。如果不遵循统一的国际规则,很多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一方面,现在一个很热门的概念是“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要加强数字鸿沟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要实现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目前,中国倡导的、多个WTO成员参与的投资便利化措施即将成为WTO新规则。德国的汉堡港撤除港口篱笆等卡口,促进了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三是管理机制的稳定透明。要加强制度的软建设、软连通。其实中国的物流成本总体上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在执行当中的制度成本是成本非常高的,因此,制度创新对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四是枢纽形式等种类的日趋多样。国际物流枢纽的形式与种类划分既可以按地理位置规划,又与枢纽的服务功能类型相关,此外,部分枢纽是以国际物流枢纽的主要载体进行划分的,比如大宗商品、战略性产品、国家应急保供产品等。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