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现代物流业的持续繁荣,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向中国地区的布局和转移,中国的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经济政策和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承担和充分发挥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通过密切依托加工制造、对外贸易和现代物流三大支柱功能,在进一步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003年12月,海关总署正式发布了《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提出建立“以保税区区港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A/B型)为枢纽,以优化后星罗棋布的出口监管仓库和公共型、自用型保税仓库为网点”的三个层次、六种监管模式的多元化保税仓储物流监管体系的改革方案,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保税物流网络,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
2008年10月,海关总署进一步修订并发布了《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提出“以流程再造为领头项目,不断深化保税加工监管改革;以区域整合为领头项目,全力推进保税物流监管改革”。经过近五年的创新和改革实践,中国海关通过全面构建新型海关保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保税监管基本业务制度,加快培育和推动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在内的现有海关保税物流基本形态的发展,逐步完善其服务内容和功能体系,在不同的条件和需求下,充分发挥相应的政策功能和管理优势。
保税物流,是指保税状态下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或网点间的流通和转移,包括保税货物在供应链上的采购、存储、简单加工、增值服务、检测、维护、配送、分拨、分销、运输、流转、调拨等。保税物流园区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狭义上的保税物流园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第二层,即广义上的保税物流园区,又称为保税物流区域,是指国务院及海关总署在保税物流服务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实践中,通过将加工制造、保税物流以及对外贸易等相关服务和功能一体化后,所形成的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为主体的多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场所,此外还包括保税物流服务延伸到新兴的跨境工业园区和境外保税仓库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所涉及的保税物流园区是指广义的保税物流园区,即保税物流区域。
本报告首先总结了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然后回顾了2012年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中国保税物流园区201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二、我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
1979年5月,北京海关正式核准并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保税物流监管场所——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日本横河机电保税仓库,成为中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场所创新工作的开端与发展基础。从此,在海关保税监管体系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保税仓库逐渐成为了中国保税制度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海关的保税物流创新与改革实践不断加快,保税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日趋成熟,目前已形成了以“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为龙头”的层次不断递进、结构不断优化的海关保税监管体系。
根据中国海关保税监管体系的发展变迁与改革历程,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八大类:
1、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两类)。保税仓库是指经海关批准设立的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仓库,分为公共型保税仓库和自用型保税仓库。它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最早的海关保税监管模式,设立审批权属于直属海关,主要存放加工贸易保税进口货物。出口监管仓库是指经海关批准设立,对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保税货物进行配送,提供流通性增值服务的海关专用监管仓库。出口监管仓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出口暂存的需要而出现的,按功能可以分为出口配送型和国内结转型,它的设立审批权也属于直属海关。其政策优势是进入保税仓库的货物全额保税,不需提供出口合同。进入出口监管仓库的货物,视同出口,凭入库报关单可以办理相关手续,特别是目前只要符合入仓货物99%以上出口的出口监管仓库,可以享受货物入仓即可办理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
2、保税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贸易方式的出现以及国际上对自由贸易的需求,中国引进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概念。1990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1年8月动工兴建,于1992年3月正式启用。这是中国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保税区。到2009年12月,国务院已经审批了15个保税区,功能包括保税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也就是说既有保税加工的功能,又有保税物流的功能,并享受免证、免税、保税“两免一保”的优惠待遇。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所做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关税的逐步下调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保税区在政策和功能上的优势逐步弱化,有被综合保税区取而代之的趋势。
3、出口加工区。虽然保税区引入了国外自由贸易的理念,但是由于中国进出口的管制较国外复杂,保税区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国家政策进行骗取退税等行为。因此,国务院基于原来的保税区的政策,成立出口加工区,通过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灵活运用,使加工贸易能够从保税区脱离出来,同时通过对出口加工区实行物理围网和海关进驻监管以及对进驻企业设立电子账册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提高了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的监管。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0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并于10月正式封关运作,成为中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到2009年12月,中国已先后设立了60个出口加工区,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为辅,兼顾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基本格局。但总体而言,目前出口加工区的功能比较单一,现阶段中其主要功能仅仅是保税加工。
4、保税物流园区。这里的保税物流园区就是狭义上的保税物流园区,其概念的产生源于2003年“区港联动”政策的提出。起因是由于保税区的地理限制,导致了进出口货物的二次报关问题,即货物由两个海关(口岸海关和保税区海关)进行监管、需两次报关、两次查验、两次放行,和所属港口无联动,降低了通关的效率和效益,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因此,为充分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并且使二者协调运行而催生了保税物流园区。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作为全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区域,先行先试。2004年4月15通过国家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7月进入试运作阶段。2004年以来,国务院又相继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张家港、宁波、厦门、深圳、福州和广州等9个地区相继开展了保税物流园区的试点工作。保税物流园区把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功能和临近港口的装卸、运输等物流功能整合起来,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一体化管理和运作,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和物流业,并赋予其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
5、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根据规模大小不同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由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为自有型物流服务。B型由多家物流企业联合经营,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弥补了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以及保税物流园区的不足。首先,它消除了两仓的功能单一、相互隔离等缺点,并对两仓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提升;其次,由于保税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依托邻近的保税区和港口,这样的地理条件要求较高,为了满足其它没有这种特殊资源地区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内陆地区发展保税物流服务。2004年5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在苏州工业园区内设立全国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2004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首期通过海关总署、财政部、国税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的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作。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相对于保税物流园区而言,只缺少了检测维修及商品展示的功能。
6、保税港区。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发展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临港)加工等主要功能,享受保税物流园区相关政策和出口加工区入区退税政策,国外货物进港保税,国内货物进港退税,港区内货物自由流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港模式。2005年6月,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11月底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的联合验收,并于2005年12月正式启用。
7、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其主要税收政策有: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2007年8月,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于2008年1月封关运作。该区域执行保税港区的相关政策,是目前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此外,目前还有两个特殊的保税物流园区,分别是珠澳跨境工业区和边境合作区(霍尔果斯)。(1)珠澳跨境工业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跨境工业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珠海拱北茂盛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青州之间,功能定位是粤澳经济深层合作的实验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现代物流展销区和自由贸易试点区。首期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珠海园区29万平方米,澳门园区11万平方米。两地之间将开设专门的口岸通道连接,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物流、中转贸易和产品展销等功能。珠海园区作为珠海保税区的延伸区,由海关监管,实行保税区政策。(2)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目前西北部最大的公路口岸,中心占地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面积3.43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贸易洽谈、商品展示与销售、仓储运输、商业与金融服务、配套的高端生活服务。中心区外还设一个配套的产业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对“中心”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区内设施自用设备,从我国进区者视同出口,实行退税;从哈方进入“中心”中方区域时,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在配套产业区的货物进出方面,出区入境者视同进口,境内入区者视同出口,出口实行退税。而区内企业间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不断增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海关的通关便利性和服务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不断适应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海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保税物流的监管形态也在不断发生演变。根据业务规模、占地面积及监管要求(是否需设立海关等监管机构)等的差别,保税物流监管形态经历了从(1)传统的保税监管场所,如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到单功能的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如A/B型保税物流中心;再到实行围网管理的、多功能的新型特殊监管区域,如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的演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具有物流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有: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A/B);具有加工功能和物流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
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具有三大优惠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货物从国外进入监管区域内全额保税,货物从区域内出口到国外免税,货物从国内区外进入监管区域内享受出口退税,货物从区域内到国内按进口货物办理。二是外汇优惠政策,实行二线管理,即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就视同为境外而享受相关外汇政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统一结算。三是许可证件优惠政策,除国家禁止进出口和实行被动配额管理商品外,实行二线管理原则。
上述八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比较
功能特征 场所形态 |
进口 保税 |
出口 退税 |
仓储 |
配送 |
加工 |
口岸 通关 |
离岸 金融 |
自用/ 公用 |
审批 权限 |
保税仓库 |
√ |
─ |
√ |
─ |
─ |
─ |
─ |
─ |
直属海关 |
出口监管仓库 |
─ |
√ |
√ |
─ |
─ |
─ |
─ |
─ |
直属海关 |
保税区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 |
出口加工区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 |
保税物流园区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 |
保税物流中心 |
√ |
√ |
√ |
√ |
─ |
─ |
─ |
√ |
海关总署 |
保税港区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 |
综合保税区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 |
三、2012年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1、保税物流园区整体运营良好,对外贸易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2012年,中国保税物流整体运营良好,保税物流区域的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2012年,全国主要保税物流区域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67.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955.4亿美元,进口总额3112.1亿美元;保税物流区域内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7%,表明其已经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和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地。
其中,主要类型保税物流区域在2012年的运行情况如下:
(1)全国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537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出口875亿美元,同比增长47.4%;进口16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3%。
(2)全国出口加工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02.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出口817亿美元,同比下降0.1%;进口4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3)全国保税物流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6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出口8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4%;进口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4)全国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4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出口135.5亿美元,同比增长56.6%;进口21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
(5)全国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712.8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其中出口10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2.4%;进口6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2%。
(6)珠澳跨境工业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2103.1万美元,同比下降21.9%。其中出口4112.8万美元,同比下降23.7%;进口7990.3万美元,同比下降21%。
综合来看,2012年中国主要保税物流区域内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67.5亿美元,具体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分别占比达42%、21%和28%,三者总和已经达到整体水平的90%以上,已经成为中国保税物流区域外贸活动发展的中坚力量。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占比分别为6%和3%,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对于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来讲,“区港联动”的基本政策对于两者的空间布局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2012年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中国港口地区航运业发展面临挑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这类保税物流区域的发展。
具体来看,2012年中国主要保税物流区域内外贸总额及其增长率对比情况如图4和图5所示。可知:(1)从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对比情况来看,其中排名前三的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均超过1000亿美元水平;而排名靠后的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珠澳跨境工业园区三者总和刚刚超过500亿美元,远远落后于前三类。(2)从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的对比情况来看,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作为中国目前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服务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增长水平超过50%以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作为中国最早开展“自由港”和“区港联动”概念的试点基地,其增长水平也达到了30%以上。
2、内陆无水港建设助推保税物流园区发展
纵观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中国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的创新和中国港口物流的运营发展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特别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在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中一般都是作为先试先行的战略基地,逐渐成为中国保税物流制度体系创新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量的逐年攀升,中国沿海港口正朝着供应链管理的方向发展,如何在内陆地区寻找到战略合作伙伴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和低成本运行是沿海港口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港口间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沿海港口为了争取到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寻求到更多的货源市场,通过与内陆经济发达城市合作,建立和发展内陆港区来增强其服务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实力。由此,“无水港”的战略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当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保税监管工作变革的重要思路。随着海关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断落户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功能融合到物流园区发展当中,即在物流园区中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推动了内陆城市提出和发展无水港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实现了保税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功能整合和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2年10月,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港口岸正式签署直通协议,这是口岸跨关区通关的有益尝试,在全国首开“无水港”建设的先例。我国很多内陆城市逐渐认识到建设“无水港”对发展保税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重庆市与广东省也已经积极计划开展现代物流合作,包括在渝建立内陆无水港。重庆货物经广东出海,在重庆就可完成通关手续。据统计,2012年全年,重庆市货运总量突破10亿吨,同比增长17%;以“三基地四港区”为核心的国家级物流枢纽初具雏形,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因此,积极开展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强化“无水港”的综合一体化服务功能,成为未来重庆市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天津口岸无水港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对内陆地区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据统计,2012年全年,天津港已运营的无水港完成运营量17.7万标箱,同比增长15.3%,推动了天津港集装箱业务的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天津港已在内陆省份建设了23个内陆无水港,已运营的无水港达14个,在全国沿海港口服务辐射内陆区域中充分起到示范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无水港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两种模式:一是沿海港港方为争取货源主动和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二是内陆地区为发展本地经济积极建立无水港。虽然已建成的无水港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保税物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建设无水港需要众多的前提条件,故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功能和运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3、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保税物流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保税物流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这三大区域的保税物流园区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口岸,并形成独特的保税物流运作模式,其影响和效益十分明显。
根据相关调查,在已经封关运营的保税物流园区中,大多数发展势头较好,园区内企业数量和运营总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以上海综合保税区、天津保税港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和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等为代表的一批保税物流园区,在推动口岸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海关监管模式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里以上海综合保税区为例进行说明。
2009年11月1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上综委”)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上海沿海100多公里的黄金岸线上,洋山港、外高桥港、浦东机场空港以及洋山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三港三区”联动工作的实质性启动。上综委成立后,“三区”实现了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发挥更大的集聚效应,凸显“三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体优势,使“三区”功能更丰富、成本更低廉、运作更顺畅、企业更方便,实现“1+1+1>3”的放大效应,成为浦东新区的经济增长点和综合配套改革的新亮点,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点,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三年多的融合和发展,上海综合保税区各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如洋山保税港区累计引进企业523家,形成了IT产品、办公家具、高档服装等一批面向欧美的采购配送中心和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高档食品等一批面向国内的产品分拨基地,并集聚了30多家大宗商品龙头企业。外高桥保税区则大力推进实体性总部经济发展,已培育营运中心200家,结算中心50家,地区总部31家,正在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出口贸易及服务基地,打造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08家,初步形成了空运亚太分拨中心、飞机及发动机融资租赁、快件转运中心、航空模拟机培训等临空功能服务产业链。
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综合保税区也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上海综合保税区陆续开展了保税仓单质押融资、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船舶登记等多种创新业务,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据估计,2012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贸易额预估在1000亿美元之上,高居中国内地第一。
目前上海已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申请。如果获得批准,这将成为中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园区。
四、2013年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趋势与展望
2013年,中国政府将继续稳步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水平,积极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保税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不断改善。预计2013年中国保税物流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中国保税物流园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相对于一些招商引资较好的地区或区域而言,大部分保税物流园区内土地出让成本仍然较低,在土地资源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第二,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境内关外”经济政策,与园区外相比,在进出口方面能够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第三,在保税物流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预计未来保税物流功能整合将在全国的物流园区特别是内陆地区逐渐推进,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第四,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产业转移表现出从单一核心公司转移向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点,保税物流园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能够促使产业群落的有效集聚,实现产业的全面优化与升级。第五,2012年中国保税物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依然良好,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园区内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稳健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海关将继续稳步推进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为龙头,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为枢纽,以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完整的保税物流网络。未来保税物流在监管方式上将更加灵活、高效,在功能服务上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以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对保税物流发展的需求。预计2013年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加快发展现代国际物流
根据商务部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约490家在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已经达到1600余家,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也逐渐从最初的加工装备,发展到设计研发与创新变革,从东南沿海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不断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拓展的发展态势。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同时,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在国内迅速发展并持续繁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务院正式提出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国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其发展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期。根据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要求,特别是保税物流园区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包括保税物流、对外贸易和加工制造等功能整合的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必将积极引导和重点发展现代国际物流,成为中国保税物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保税物流园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2、积极发展和规范加工贸易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439.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4.7%。其中出口总额达到8627.8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42.1%;进口总额达到4811.7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26.5%。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扩大出口、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设立出口加工区和跨境工业区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工作。因此,积极发展和规范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实现产业增值、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和促进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关键途径。预计在2013年内,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将进一步规范,推动中国保税物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无水港建设推动区港联动一体化进程加快
“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虚拟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无水港常常集成口岸通关、保税物流、增值服务等相关功能。货物在无水港内“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集装箱就可以直接装船出海。将港口功能引入内陆城市,有助于实现陆地国际物流与海洋国际物流“无缝连接”,密切内陆地区产业与世界各国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陆地区推动建设无水港的热情不断高涨。2013年初,河南、重庆等地相继宣布联合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主打内陆无水港项目,全面建设国家物流中心城市。由于无水港项目能够实现内陆与沿海的区港联动,加快两地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预计2013年,随着无水港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将继续拓展,区港联动一体化进程将提速。
4、功能整合逐渐成为保税物流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是承载保税物流运作的平台。由于保税物流园区是相关企业进行加工制造、开展对外贸易和实现保税物流的主要场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解决园区内企业的需要和相关管理的要求。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的保税物流监管场所类型过多导致功能单一,政策不协调以及管理模式不统一等问题比较明显,为推动园区进一步发展,提升园区的发展质量和运营水平,就需要将现有各类区域和场所的政策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环境和发展规划的不同,对保税物流园区配置与相应的功能和服务内容,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比如,在出口加工区内全面推广拓展物流、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试点,实现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组合;对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分别整合为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提高特殊监管区域效益,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特别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物流园区发展中的新亮点。物流金融实际上是第三方物流的延伸服务,即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够灵活解决供应链各环节中企业产生的短期融资需求。目前,类似的功能服务已在中国保税监管区域内初露端倪,如江苏太仓保税物流中心和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联合当地银行开始提供金融质押服务。对于有融资需求的贸易商或企业,其进口的商品在清关完税后可继续存放在保税物流中心,可凭中心内仓储企业出具的货权证明向银行质押贷款。预计未来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将以功能整合为契机,将加工制造、对外贸易、保税物流和物流金融等服务优化整合,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5、保税物流的区域一体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据统计,现阶段中国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77.5%,保税监管场所中的93.2%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仅占22.5%和6.8%,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保税物流业务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
保税物流园区是区域性物流的枢纽,保税物流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阶段中国的保税物流园区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国际与国内资源表现出向长江三、珠江三与环渤海地区集聚的特点。随着中国区域性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以及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呈现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基本思想,这也必将促进保税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布局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为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预计2013年,结合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即将发布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以及引导东部地区保税物流载体发挥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战略要求,中西部地区将加快建立与保税加工相配套的保税物流网络,更好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承接,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区域一体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五、 结束语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中国政府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预计中国的保税物流园区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稳步回升,中国保税物流园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保税物流体系制度改革实践稳步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有序。特别是,由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将于2013年正式出台,这将对于规范和促进中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包括保税物流园区在内的中国保税物流体系将继续快速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致谢:本项研究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H21F0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2.22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2012年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良好.2013.02.04
3. 何黎明.稳中求进 开拓创新 推动我国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3年展望. 2013.02.06
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2)》.2012.09.19
5. 祖天明.保税物流的发展趋势探讨.物流管理,2012.01
6. 董维忠.对我国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认识和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5.05
7. 王沛,黄帅.探索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之路.进出口经理人,2012.04
8. 丁昊.中国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建设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
9. 外汇局江苏省分局课题组.新模式 新政策 浅析新型保税物流业的模式及相关政策.中国外汇,2009.12(下)
10. 胡向珂.浅析我国的保税物流园区.消费导刊,2009.01
11. 王凌峰.探索中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空运商务,2008.12
12. 广州海关课题组.推动保税物流业务发展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03
13. 魏丹,石晶,王殿超等.推进我国内陆保税物流中心发展.交通企业管理,2009.07
14. 刘勤,海峰,刘刚.内陆型城市的保税物流发展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07
15. 傅佳.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现状研究.现代商业,2011.12
16. 郭成.试析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及趋势.港口经济,2006.04
作者: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权威、冯耕中
西安市商用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工程实验室,刘缨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