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
尊敬的耿司长、何会长、各位物流界的朋友们,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也代表何黎明会长,给大家大致的把调查报告说一下,因为具体的稿子已经印给大家了。在这之前我首先说明两点,虽然我站在这里发布这个报告,其实这远不是我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是课题组的工作。所以我们首先感谢的是耿司长、王处长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特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冯德容老师,西安市有个商业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和好多的专家学者、咨询机构给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再次表示感谢!
第二就是有一个说明,我们最后还是把它作为一个讨论稿交给大家,等做一些进一步的研究以后,我们再做一个正式的发布。因为这确实是比较不好办的工作,上午耿司长讲过,如何界定物流园区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耿司长把这个事情交给我们,什么时候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到现在为止,我也不敢说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由于界定不清,就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就是怎么认定它的问题。
刚才讲了我们在2006年、2008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这是第三次调查,首先遇到一个如何去界定调查对象,我们大概有这么几条,这是我们调查的标准。一个从名称上看它有没有,比如说物流园区 、物流基地、无水港、内陆港、物流港,首先从名称上搜出来。如果它是物流中心的,我们没有纳入这次的调查范围。再有就是对园区的占地面积,我们提了一个0.1平方公里,这是很难的事情,要是太小了,大家感觉太小。要是把标准定高了,又会讲到土地的问题。再有一定有明确的法人实体,不管你是管委会还是企业,这些才能在调查范围之内。
我们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一个是要普查,在2006、2008年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筛查出来的数字是1204个,在这个基础上又一一去核实,有的打了六次以上电话都没有人接听。我听说一共打过两万多个电话,最后找不到的要去查号台去查。最后核准下来的,我们讨论稿进入目录的是754家。第三阶段有一个问卷调查,好多地方都提供回来了。第四阶段做了典型的访谈,第五阶段就形成了报告,我们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特别是在这次会前,我们还上了我们的会长办公会,大家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形成这么一个报告。
这个报告第二部分讲物流园区的发展分析,首先是总体情况的分析。通过这次调查,感觉园区的数量在稳步增长,分布的格局逐步趋于均衡。虽然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是207家,2008年是475家,到今年的754家,数量是逐步增长的,但是地区分布,上一次的时候在东部沿海地方比较多,西部比较少,现在调查回来数据发现西部也在增加,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反倒是东部有些数量在下降,说明有些地方已经建设到一定的程度。
第二个特点,运营的比例在升高,没有实质性开发的比例在下降。754家当中,运营的348家,占到46,在建的241家,占高32%,规划的165家占到22%,就是规划的比过去相对少了,运营的多起来了。
我们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八大经济区做了一个分析,能看出越是沿海地区,规划中越少,越是中西部地区规划中就越多一些。从建设周期来看,50%的物流园区基本上是1-3年,第三点看到物流园区转型升级的态势显现,增值服务发展的比较快。我们可以看这个表格,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对库房、货场的租金,这些陆续变成不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增值服务来获取服务质量,同时又获取一些新的收入。
从建设情况来分析,就是园区大部分依据交通条件布局,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明显,可能更多的是依靠高速公路,两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还不是特别多。由于土地的制约,还是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影响企业入驻的原因都列好了,主要就是交通方便还是企业首选的原因。
从建成的状况来看,100%的完成建设面积的只有5%,建成面积在30%以下的占到41%,剩下更多的还是在规划当中,或者我们外面很多宣传的资料,都说规划占地十几平方公里,实际上我们去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实际开发的比较少,这也是造成了大家乱占土地或者物流园区遍地开花,因此某种程度有一些假象。
第二点物流园区的投资热情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更多的是民营企业投资的比较多,民营企业、政府或者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外资和合资企业占的比例也开始上升。再一个就是企业主导开发的模式受到重视,综合型的物流园区占比比较高,大概占到了69%。
从运营的情况来分析,企业自主管理的是主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企业自主管理大概有62%,由政府管委会管理大概有33%,当然我们这都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从流转的商品来看也出现了多样性的特点,园区的布局网络化发展,功能集聚特征明显。我们举了北京、上海、浙江的例子,包括大型的园区都在进行连锁复制。有关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公共服务化平台需求迫切。未来园区的一些发展重点,这里面都列出来了,可能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家认为是最主要的方向。
第四个小点就是涌现出来了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园区,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我们也了解了一下我们园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当然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园区占45%,纳税超过1亿元的占到21%,我们还是给国家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就业的情况2009年新增了800人,2010年新增了1271人,2011年新增了1843人,其实物流业是吸纳就业的渠道。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一个就是城市化产生了新的需求,物流园区服务城市运行的作用日益增强。大家知道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原有的设施不够用了,这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有农民要进入城市,是推动物流园区需求的主要方面,第二个就是有关产业转型和升级对物流园区发展需求的推动,所以专业化的服务成为发展方向。我们 看到一些更专业的物流园区。第三个特点就是发展国际物流,无水港项目建设成为热点,比如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陆陆港、无水港来对接物流。
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前面耿司长讲了一些问题,我们是从这个角度讲的,第一边界界定还是不清,我们有一个标准,但是还是各有各的理解,对现实理解增加了难度。第二个问题,不匹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个我们有切身的体会,各个地方去了总是说我有多少亩地,但是不会从需求分析开始。所以由于需求分析不到位,规划就会出现同质化。第三个问题就是土地政策的影响。这里边有一些具体的数字,政府的管理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最后我从调查组的身份角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一是明确园区界定条件,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个我们又做了深入的讨论,何会长又提了好多意见,我们最后试图回答耿司长给出的问题。想从这六个方面,也是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
一个首先从名称上看它,第二个看它有没有明确的法人运营实体,是不是一家企业或者是管委会。第三个条件我们叫土地权属明确,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于0.1平方公里。有些还没有经过土地部门审批,这类我们还不把它纳入进来。第四物流作业的占地面积比例不小于50%,同时具有相应的物流运作设施、信息系统和商务服务条件。提这条主要就是如何和现在的商贸市场、批发市场划分,我们认为至少要50%以上,如果更多的是交易功能,那就是批发市场。还有对园区入驻企业,原来提的是两家以上,但是容易产生歧义,是不是两家就行了?我们又做了调研,所以初步提一个30家以上,同时依托铁路、公路、水陆、航空或管道等多种运输条件,能够开展物流服务是它的主要功能。
我们到德国去参观,大部分是两种运输方式,但是现实当中我们国家铁路和公路在一个园区交汇的还是比较少的。第六我们认为是一个条件,就是园区规划要符合所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并且通过评审。我们现在提出六条标准不一定合适,借此机会征求在座各位意见。
最后我们对政府部门提了一些建议,大概是这么四条。第一是希望能够建立综合的协调机制,确实我们园区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部门,我们希望国家发改委能牵头,当然现在已经牵头在做这个事情。第二我们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上午耿司长也提出来了,要出台《全国物流园区规划》。第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 税费、土地、交通,给一些更具体的支持。第四我们提出要开展以一个园区的动态与评价建立统计分析系统。昨天我们在园区专委会的办公会上,大家也一致认为应该怎么做,我们想能不能陆续的通过园区专委会平台,把统计制度陆续建立起来。我们最后还向园区建设和经营者提出了三条建议,就是规划建设,应该明确战略定位。在招商拓展的时候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在运营管理当中应该推进一个同生共赢的观念。希望在座各位给我们进一步提出意见,我们再做进一步修改,特别感谢国家发改委、地方发改委以及业界的同仁对本次调查给予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